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癥狀是什么?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怎么治療?

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癥狀是什么?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怎么治療?

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

  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(DIC)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,而是許多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中間過程,其特征為血管內凝血被激活,微循環血栓形成,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,導致繼發性纖溶酶大量生成,臨床出現出血、臟器功能障礙、微血管病性溶血及休克等癥狀。

目錄

1.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病原因有哪些
2.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
3.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有哪些典型癥狀
4.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應該如何預防
5.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6.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病人的飲食宜忌
7.西醫治療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常規方法

1.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病原因有哪些

  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是怎么引起的?現簡述如下。

  1、發病原因

  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(DIC),最重要的是由于這些疾病過程的觸發,激活了內、外源凝血途徑,從而導致DIC。

  盡管有許多疾病可并發DIC,但臨床最常見于產科合并癥、全身重度感染、嚴重創傷、轉移性腫瘤等。

  2、發病機制

  許多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破壞了正常凝血、抗凝、纖溶系統的平衡,體內即可出現止血、凝血和纖溶的異常。由于病理性凝血酶及纖溶酶的過度生成導致了DIC。

2.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

  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可引發的疾病常見的有以出血為主的疾病,其次為血栓、腎功能障礙、肺功能障礙、中樞神經及肝功能障礙、休克、昏迷等。腦栓塞引起的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可以是貧血性、出血性或混合性梗死,出血性更為常見,占30%-50%。腦栓塞發生后,栓子可以不再移動,牢固地阻塞管腔;或栓子分解碎裂,進入更小的血管,最初栓塞動脈的血管壁已受損,血流恢復后易從破損的血管壁流出,形成出血性梗死。

3.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有哪些典型癥狀

  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(DIC)發生后其主要癥狀、體征與原發病有關,應強調DIC為一動態發展過程,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,臨床表現有很大差異,根據機體凝血和纖溶系統的不同狀態可分為3期。

  一、高凝期

  本病往往僅在實驗室檢查時發現血液凝固性增高,急性型很難發現,慢性型較明顯。

  二、消耗性低凝期

  1、出血:由于血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,臨床上可見出血癥狀明顯,其特征是出血的廣泛程度和嚴重程度不能用原發病解釋,出血常見的部位是皮膚、腎、胃腸道、穿刺手術部位和術后廣泛滲血等,早期有出血點、瘀斑,晚期可見大量瘀斑等。

  2、微血管栓塞:因受累血管不同而癥狀各異,皮膚可見出血性壞死或手指足趾壞疽;腎受累可引起血尿、少尿、尿閉、腎小管壞死、急性腎衰竭;肺內微血管受累可出現呼吸功能不全,急性Ⅰ型呼衰多見;腦部受累可引起腦缺氧、水腫,臨床上可出現嗜睡、驚厥甚至昏迷等表現。

  3、休克:是DIC較早出現的癥狀,用原發病不易解釋,抗休克治療效果較差。

  三、繼發纖溶期

  本病臨床出血廣泛且嚴重,主因消耗大量凝血因子,血液處于低凝狀態,且繼發纖溶亢進,纖維蛋白降解產物(.FDP)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作用,加重出血,而休克、酸中毒也使疾病繼續惡化。

4.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應該如何預防

  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預防在于積極治療原發病。消除病因和誘因是中止血管內凝血最主要措施,例如積極有效地控制感染、及早清除膿腫等,主要是進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,能防止被栓塞的血管發生逆行性血栓形成和預防復發;同時要治療原發病,糾正心律失常,針對心臟瓣膜病和引起心內膜病變的相關疾病,進行有效治療,根除栓子的來源,防止復發。護理上注意讓病人急性期臥床休息,防止栓子脫落再次栓塞。同時由于長期臥床還要注意吞咽功能及口腔的護理,防止吸入性肺炎、泌尿系感染、褥瘡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。

5.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
  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檢查.分為篩查試驗和確證試驗。篩查試驗主要是血小板、凝血因子消耗以及纖溶異常的證據,如血小板計數、PT、APTT、3P試驗、Fbg和FDP測定等;確證試驗是為了找出關鍵的凝血酶和纖溶酶形成的證據。肺栓塞早期,X線可有異常改變。

6.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病人的飲食宜忌

  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的飲食原則簡述如下:

  1、患者宜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,如肉、魚、蛋、奶。

  2、宜食用富含粗纖維的食物,如紅薯、玉米、土豆。

  3、宜食用富含維生素的食物,如蔬菜水果。

  4、患者應忌煙酒、油膩、過冷、過咸的食物。

7.西醫治療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常規方法

  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西醫治療方法,簡述如下。

  一、治療

  1、原發病的處理是終止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(DIC)的主要措施。有些原發病,如產科的胎死宮內、子癇等,終止妊娠并清除子宮,病情即可顯著好轉。

  2、改善微循環、擴容、吸氧、糾正酸中毒、給予血管擴張劑等。

  3、適時應用抗凝,減輕器官損傷并改善其功能,特別是在病因持續存在的情況下。

  (1)肝素:臨床多應用肝素鈉,其作用機制是增強AT-Ⅲ的抗凝活性,故給藥的前提條件是體內有足夠的AT-Ⅲ。用藥時應結合補充凝血因子。

  (2)低分子右旋糖酐500~1000ml/d,可解除紅細胞和血小板聚集,并可疏通微循環,擴充血容量,用于早期DIC及輕癥患者。

  (3)AT-Ⅲ:可加強肝素的抗凝效果,文獻報道可按AT-Ⅲ30U/(kg·d),1~2次/d用藥,連用數天。

  4、補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,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性減少導致機體廣泛出血,故輸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,同時應用肝素是安全的。目前多用成分輸血,常用的有:

  (1)新鮮冰凍血漿(FFP):含有豐富的凝血因子。

  (2)血小板濃縮液:血小板計數低于20×109/L,或有顱內出血傾向時應及時補充血小板。

  (3)凍干人纖維蛋白原(纖維蛋白原):可每次2~4g,因半衰期長,可每2~3天輸1次,達到正常水平即可停用。但有人主張不用,因為DIC是多個凝血因子缺乏,只給凍干人纖維蛋白原(纖維蛋白原)不但不能止血,反而影響病理觀察。

  5、纖溶抑制劑:只用于纖溶亢進期,如氨甲環酸(止血環酸)100~200mg,2~3次/d,進行靜脈輸注。

  6、抗血小板藥物:DIC時均有血小板凝集活化,使用肝素時聯合應用抗血小板藥有利于阻斷DIC的進展。常用的藥物有噻氯匹定250mg,2次/d。

  7、腎上腺皮質激素:DIC時無常規應用指征,應視原發病情況而定。對各種變態反應性疾病或合并有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者可應用。

  二、預后

  DIC病死率為50%~80%,可因不同疾病而異。